|
电力将唱主角——各方专家探讨能源系统碳减排路径 |
时间:2020年12月03日 浏览:996次 |
核心提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在11月28日举办的2020年能源转型发展论坛暨国网能源研究院成果发布会上,能源电力行业相关专家和代表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能源互联网”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共谋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国网能源院《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2020》《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2020》两部综合报告及13部能源与电力分析系列基础研究年度报告在会上发布。 碳减排呼吁智慧能源系统发展 电力是能源系统碳减排主力
今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能源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为构建面向未来的能源互联网提供了新契机。 国网能源院在会上发布的《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2020》显示,近期,电力系统通过电能替代方式承担更大的碳减排责任。随着2030年后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并成为发电能源主体,煤电应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电力系统碳排放量快速下降,2060年电力有望实现近零排放。届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有望达到70%、80%,电力将在能源深度碳减排中发挥关键作用。
面对未来碳减排的目标要求,能源系统该如何优化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结合第四次工业革命阐释了他对智慧能源系统发展的见解。“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是通过数据化的知识与信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将重塑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他结合第四次工业革命提出了四网四流融合的观点。四网是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四流是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融合就是要达到1+1大于2的效果,通过耦合与设备共享,提高网络中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 陈清泉认为,可以运用四网四流融合理念发展智慧能源系统,通过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和价值流,解决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矛盾、集中能源和分布能源的矛盾、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矛盾、电力能源和化工能源的矛盾。“比如在发电环节,假如风能和太阳能太多,电网不能很好承载,就可以考虑制氢,从能源流、信息流变成物质流、价值流。另外能源的生产环节,往往产生二氧化碳以及氢气。二氧化碳和氢气就能通过能源互联网,通过能源流与物质流的耦合变成能源。智慧能源系统就是把无用变成有用,同时做到碳平衡。”他说。 各环节发力,多举措并用 推动我国电力低碳化发展
“十四五”即将开启,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并促进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达成,参会专家和代表普遍认为,能源电力行业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能源电力低碳发展。 全球能源清洁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需推进深度脱碳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2020》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给短期全球能源供需带来严重冲击,对中长期全球能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预计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下降约5%,电力需求下降约2%,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约5%,能源相关碳排放下降约7%。当前,推动后疫情时代经济绿色复苏正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与一致行动。截至今年11月底,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明确了碳中和时间表,合计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一半。未来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步伐将明显加快。 “如果仍然延续现在的自主减排政策体系,到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后,减排速度将不能满足2摄氏度目标下的减排路径。能源界必须要坚持以革命的思想来推进能源系统革命性的变革。”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表示。全球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经济技术革命性变革将重塑世界治理规则和竞争格局,深度脱碳技术和能力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我国要实现长期深度脱碳路径,需要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他建议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和社会消费方式,以数字化和深度电气化推进脱碳化;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零碳排放能源体系;推进支撑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如氢能、储能、智能电网、零碳炼钢、零碳化工等;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碳价机制与碳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全世界各国政府的一场大考,也是全球各国能源转型的重大挑战和机遇。把握好的国家,在21世纪就会站在全球能源转型的领袖地位,而落后的国家,未来能源行业可能就无法持续发展。”Agora能源转型论坛高级顾问涂建军说。他分析了德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国能源转型中可被我国借鉴的经验教训, 认为德国和我国都是全球制造业强国和大国,且资源富存条件都是煤炭独大,均面对重大的能源安全挑战。他认为,在能源转型领域,中德两国在增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大合作。 图表来源:国网能源院《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2020》《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2020》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 | 返回目录 |
下一篇 |
版权所有:山西祥睿能源有限公司 www.sxxrny.com 地址:山西综改示范区太原学府园区长治路230号能源互联网大厦5层512室 ICP备案:晋ICP备19004433号-1号 晋公网安备14019202000540号